查看原文
其他

林生斌再婚生女,真的不需要再交代点什么吗?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团队招募(2021-2022年度)

翻译心灵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员招募中(2021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3年前轰动一时的“杭州保姆纵火案”,造成一大三小不幸死亡的惨剧,曾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最近此事又有新的后续。


受害者之一的林生斌,在历经妻儿惨死的悲剧后,以“老婆孩子在天堂”为名,开设社群账号,以深情的形象吸引超过430万粉丝关注。然而,6月30日深夜,他突然宣布,自己已经再婚,并且生育一女,“老婆孩子热炕头”,引起舆论大哗:


有人送上祝福,祝贺他走出阴霾,有了新的人生,但更多网友则无法接受,直指“一边用深情人设卖货,一边怀孕恋爱生小孩”,“除去打官司一年,暧昧一年,怀孕一年,也就是不到一年他就重新开始了”……他曾经的大舅子也发文暗批他在事故赔偿款方面没有考虑曾经的丈人、丈母娘,还将与他们对簿公堂。



“人设崩塌”向来是舆论“喜欢”讨论的话题,但是这恐怕还不是这件事最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这三点值得详尽地探讨一番:


1、林生斌“那么快”走出伤痛,结婚生子,算不算很无情?


2、用“受害者”身份盈利,到底该如何看待?


3、为何在这件事曝光之前,没人关注到除了林生斌之外,其实还有别的受害者?


这几个问题,不管林生斌做不做交代,都值得探讨。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不要因为讨厌林生斌,否定创伤治愈的可能性一杯咖啡


说实话,林生斌再婚生子,我倒并不觉得是个很意外的事。


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林生斌的个人条件确实非常不错


1、他多金,在出事之前,就住在杭州的豪宅,提前实现了现在才提出的“三胎”,家里常年养一个保姆。有这样家庭条件的单身男性,本身就容易让人趋之若鹜。


2、他作为受害者的角色,也很容易唤起很多人的同情,这种同情就很容易转化为保护欲和爱欲。


3、当然,还有是属于人的生物本能。作为一个中年男性,他的身材和面容,都是非常出挑的,可以说是非常具有魅力的男性。林先生的女粉之多,绝不亚于一个小爱豆,是不争事实。说没看上他,谁信?


一个又多金,又有不幸遭遇,同时又具有良好体格的人,自然很容易被别人投怀送抱。很多小说和影视剧,其实都有这样的男主人设。



其次,有类似“丧偶”遭遇的人,对于性的需求可能比普通人更强烈


很多人从非常朴素的伦理角度反对林生斌,认为他既然那么爱故去的老婆,就应该沉浸在痛苦中,日日思念他才是,怎么能继续爱上另一人女人,并和她发生关系?


然而,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恰恰因为深爱对方,才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丧偶”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创伤,这不仅让人丧失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让人直面自己的死亡。越是感到伤痛难以承受,就越是会为对抗这种丧失和死亡的压迫感,用很原始的本能去证明自己依然有生命力,距离死亡很远。



什么是能够证明一个人的生命力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有二:一个是性,一个就是生育


事实上,在类似这样的重大危机事件后,心理学家有一个规律性的发现:一个人的性欲反而会比较旺盛。


当然这一点当事人往往会感到有些羞耻,所以不宣于口,因此大众会觉得很“稀奇”,这只是因为这样的真话,当事人往往只会跟他们的咨询师说。


知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作家欧文·亚隆,就通过对死亡议题的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在他的名著《叔本华的治疗》中,通过虚拟人物朱利亚斯“丧偶”后,在葬礼上和别人“调情”诠释了这个现象。


他写这本书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他的妻子还健在。熟悉欧文·亚隆的人都知道,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感情非常深厚。前两年,他的爱妻生病去世,他也陷入悲痛中难以自拔。


然而,在他为怀念妻子所写的最新著作中,包括在接受中国读者访谈时,他都坦诚,自己在妻子死后,也会对别的异性突然产生性欲——而这时候,他已经快90岁了。


这种难能可贵的坦诚至少帮助我们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去诠释林生斌的“再婚”——如果从欧文·亚隆的角度去理解这种行为,那么他未必真的很爱这个女性,而是他遭遇重大打击后的“正常生理现象”而已。



再次,林生斌受到伤害再大,都是有疗愈可能性的,不是一定会变成“复杂性创伤”。


很多人觉得这个创伤这么大,怎么会这么快就走出来?


那么多少时间是合适的呢?


实际上,超过一年以上都没有办法恢复正常的生活,从心理学角度,就属于“复杂性创伤”,可以理解为是陷入了心理危机,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


我有看到林生斌在做心理咨询。如果他一直在做心理咨询,那么他用这一段时间“走出来”,就不能认为“太快”,只能说他找的专业工作者是专业的,因为这是专业能力的体现罢了。



作为专业的危机干预工作者,我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预防“复杂性创伤”发生,尽量不让当事人在正常的居丧期过了之后,依然长期沉浸其中,没办法恢复正常生活。当然,结婚生子,是包含在正常生活范畴的。


事实上,林生斌原来给人展示形象,就是能够用比较好的方式去处理这个居丧期,这也是他获得不少认可的另一个原因。


一没有用仇恨去报复,始终在法律轨道处理问题,二通过做一些公益活动转移注意力,三包括创立服装品牌等,把情感寄托和生活寄托放在更具建设性的事情上。


以上这些做法,不能因为现在他的“再婚”就轻易地否定。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必须提醒大家:我们不能鼓励那些遭遇重大丧失的人,一定要沉浸其中,最好每日郁郁寡欢,认为这才是“忠贞”、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这其实是病态的表现,是需要获得心理援助的。


只要林生斌是经过正常的居丧期,并没有在妻子去世之前就已经有不正当关系,那么他的“再婚”不应成为否定他走出哀伤过程的理由,否则会成为很坏的社会引导,让许多人不敢走出悲痛。


另外,还需要强调一点:


一个人过上了新的生活,并不代表就忘记了逝者。


实际上,因为一个人去世了,所以她的位置反而是很难被替代的,活着的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一个逝者。


对很多有这样遭遇的人来说,就是一边过好自己的生活,一边在心中始终为逝者留着一个位置,这才重大创伤后常见反应,不应对此进行道德指责。



二、有人比林生斌更需要对公众作出交代一杯咖啡


当然,有很多人并不反对他走出创伤,更关注的是他用“受害者”这个身份赚钱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林生斌,现在有很多的“受害者”都是在以各种方式、在各种平台带货,甚至做得风生水起。


到目前为止,还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如果能通过林生斌这个事,能够有一些高质量的反思可能倒是一件好事。


先说林生斌等“受害者”的部分。


你是受害者,别人同情你,希望以一些方式去支持你,如通过购买一些商品支持你等。对于这种消费行为,不能单纯看做正常商业往来,这里有很多捐赠、甚至是情绪支持的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和粉丝为偶像购买有相似性,与其真实需求可能关系不大。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买回来自己也不是真的用,也不一定觉得东西真的好。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这些“受害者”是需要对自己的支持者负责,至少是要有个说法的。


目前,存在一些所谓的“受害者”,就是通过欺骗或者隐瞒的方式,刻意维护自己比较“惨”的形象。然而,现实中,这些人可能都不一定是真的受害者,只是通过冒充受害者在牟利。


这就是在伤害这些善良人的感情。不能用一句“我做我的,你凭什么管我”、“是你多管闲事”、“是你自作多情”搪塞过去——别人说到底不是在买你的东西,而是在买你的“人设”,如果这个“人设”本身就不属实,那不就是欺骗吗?


就拿林生斌来说,很多人是看在他失去妻子、孩子,如此痛苦的份上,在他开的网店买货。



他本来有很多场合可以和别人解释,自己的情况已经有变化:他认识新的女孩,和新的女孩谈恋爱,和新的女孩结婚,和新的女孩领证,新的女孩怀孕,新的女孩生子……


在他官宣得女之前,其实有许许多多可以解释的机会。但是,在这些环节他都没有对他的支持者公布,这究竟为何?是没想到吗?


显然他自己也很清楚,只要他不再是那个那么凄惨的角色了,那这些支持者恐怕会流失。不是实在瞒不住了,估计也不会有这次官宣。


因此,至少对于这些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者,他应该有所交代。


当然,我觉得可能更需要给出交代的,是在幕后推波助澜的这些平台。


平台的机制是挖掘一些热点,然后它推送给大众,让你知道有这样一些事。那么选择推送谁、不推送谁,选择把谁的声音放大,把谁的声音缩小甚至弄没,都是这些平台的决策。


这是机器的决策,还是幕后人为的决策呢?显而易见,不可能是机器的决策,即便有机器的因素,机器也是人为设计的。


对于这些平台而言,“受害者”比较“惨”,就有讨论度,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能够带货。


平台和“受害者”已经成为合作者,而且平台可能比受害者更希望他们巩固“受害者”的定位,因为他们不用承受痛苦,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有很多受害者,弄不好也只是配合这些平台演戏的“演员”,而这些平台,才是这场戏的总导演,是他们在幕后策划了这场“真人秀”。


当然,“真人秀”总会有穿帮的时候。但是,一个“受害者”倒下了,平台还可以再扶持另一个做“受害者”,很少有人会想到要清算一个平台。


因此,作为平台的用户,也是此类事件反转后的“受害者”,大众真的需要以下这一段重要提醒:


一个人如果真的受伤非常重,其实是没有那么多精力经营所谓社交媒体的,谁愿意也哪有这个动力让这么多人来看自己的“伤口”?


他们更希望安静地呆在一个角落疗伤,这才更符合常理。


因此,当他们站在聚光灯下,并且迟迟不愿退场,可以很肯定的说,总是有一些更有吸引力的东西让他们做这样“反常”的事,而且肯定是有人让他们站在了这个舞台上——这个人,肯定不是你


三、对受害者的同情,不能变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杯咖啡


林生斌事件反转,才让大众意识到,其实还有除了他之外别的受害者存在,而且他们过得可能比林生斌更惨。


这也暴露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和同情那些主动发声、觉得自己过得比较惨的受害者。


实际上,一场危机可能波及到的人是方方面面的。那些没有发声的人,没有站在舆论场的人,可能也受到非常大伤害。


虽然痛苦很难进行比较,但是总体来说,在这件事中,林生斌还有再婚、生子进行“修复”的选项,对于他曾经妻子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一生难以走出的伤痛。而这种伤痛,弄不好随着林生斌屡屡在社交媒体上撕开口子给他人看,也就一直难以真正愈合。


另外,虽然金钱很难宽慰生者,但是倘若连正常的金钱宽慰都不能给到,那岂不是雪上加霜?至少我认为,很多对林生斌进行捐助和支持的人,是下意识认为,他应该会“关照”到其他受害者的,他们只是把林生斌当做了他们的一个代表和“符号”。



这当然也是林生斌有必要作出交代的地方。当然,除了这个交代之外,还有2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予以警戒的:


1、危机干预的第一操作,就是要全面盘点,这件事情到底影响了哪些人?


对于所有人,都要做横平的关注和关爱。


不能因为有些受害者没有这方面的表达能力和渠道,就视而不见。


我斗胆提一下,其实这个保姆的家人,也是这一事件的受害者。特别是这个保姆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有没有人关心呢?


2、那些受了伤没有表达出来的人,反而是要优先关心的。


一个人能够表达自己的创伤,如林生斌这样,其实反而说明他的情况还可以,因为他能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发泄,但是有些人遭遇创伤,因为太过难受,所以很难表达出来,这反而是更加需要关心的。


我们可不能谁发声就帮谁,“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那真是好心用错了地方。



END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自我成长”、“社会心理分析”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可以缓解情绪的自我安抚方法——着陆技术(grounding)
嘿!听说你还没打疫苗?
几类困难的来访者|给咨询师的建议,以及对来访者的提醒
拖延,不仅仅是“我不想去做它”| 长期慢性拖延背后的9种情绪
聊天记录背后的王思聪,未必是舔狗,但可能很缺爱
上海邯郸路上发生的惨剧,让我想起曾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
讨论躺平时,请了解一下欧文·亚隆帮助“躺平”鼻祖叔本华的故事
为何说“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已经过时?
广州疫情反复:如何激励远程办公团队?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当代心理咨询流派概况研习小组招募:取各家所长,突破自身局限
7月活动报名: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普及课(线上)
7月21日线下心灵聚会:不确定的年代,如何打破内心的焦虑循环
平民价上好课· 2021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系统学习招募
公益线上| 后补习时代的家长成长营:如何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2021下半年·朋辈咨询课程: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人类性学基础》线上认证学分系列课,学“原汁原味”的人类性学
行业动态、内幕、发展……打破信息不对称,职场八卦组成立啦!参与编制城市地图,一起打卡上海有趣地方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1最新版)

2021年社群年度成长目标,发布!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